close
還記得12月計畫口試時,美慧老師對其他兩位口試委員這樣說:
"玉琳在師大寫敘事,是很孤單的!"
其中一位口試委員便建議我,
有空可以到他們學校的"敘事團體"參觀一下,體驗一下。
因為這樣的機緣,我開始走出去...


每個星期二晚上,一群熱愛敘事探究的夥伴齊聚在會議室裡,
說故事,寫故事,聽故事...
組成份子更是多元,不同性別,不同年齡層以及不同職業,
各自帶著自己的故事,敘說,分享,交流。
原本這樣的敘事團體是以論文寫作為主要目的,也的確幫助很多人完成論文。
但隨著組成成員的日漸多元,自我療癒與自我成長,反而成為更重要的課題。

而我,這個僅僅参與兩次的"陌生人",在這樣的場合中,我如何自處?
其實,打從第一次冒然進入,就不曾感受過其他夥伴"歧異"的眼光,
也因著一種自在的氛圍,讓我第一次就能開口分享,就能盡力回饋。
第二次,夥伴們更是以著一種"你就是會來"的想法看待我,似乎我的參與是理所當然的。
而第二次的加入,也感受到自己更能融入團體討論中,
只是顧及隱私權與彼此的信任,小花不能將夥伴們分享的故事在此公開。
不過,這樣的團體所誕生的論文,其實是很活潑很奔放的!
論文可以不需要參考書目,因為論文的目的不在於學術成績,而是作者與讀者的共同成長。

歷經兩週的參與,小花總想著這樣的問題:

為什麼在這樣的場合中,我能如此自在的說話,為什麼在某些場合中,我卻是禁聲不語的?

在師大進行敘事探究,為什麼會讓人感到孤單?是否因為敘事探究尚未被完全理解,
就像某位教授說的"寫故事也能當論文嗎?"如果我的論文也是一筆參考書目都沒有,我能夠接受這樣的研究成果嗎?

其實,敘事探究原本就不該只有故事的表現而已,而是故事究竟透析什麼樣的意義。
而故事能否和自己溝通,和讀者溝通,也和整個結構進行溝通,其實是更重要的書寫目標!
故事吸引人是因為貼近經驗,但是過於耽溺於自己的情感,反而失去"說故事的意義"了~
也許我的觀點對其他夥伴來說,還是僵硬,還是固著的,
但是因著開放的氛圍,即使我表達這樣的想法,我想還是會得到尊重,也會聽到不同的聲音!


如果待在同樣的場域太久,容易導致停滯不前,那麼持續"走出去",就是必要的!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rackers05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